
一、技藝傳承
中國工藝木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強烈的民族傳統色彩,它來自民間又多用于民間。工藝木雕又分為觀賞性和實用性兩大類:觀賞性木雕是陳列、擺設于櫥、窗、臺、幾、案、架之上供人們觀賞的、小型的、單獨的藝術品;實用性木雕是裝飾在各種建筑物和器具上的藝術紋樣,常用在匾牌、楹聯、屏風、門頭刻花、生活和文化用品等方面。不論從159年前曹氏家族就創辦的“德茂慶”字號,還是到第五、六代傳人曹興勃、曹曉理父子成立的“山西益泰永木雕有限公司”,對這兩大類木雕產品的加工生產一直延續至今,技藝上的傳承日臻成熟并有創新發展。
1.木雕技藝
“益泰永”第三代傳人曹棟樑對“益泰永”木雕技藝作了全面總結:“用料不吝,用工不惜;造型求圓潤飽滿、粗狂大氣;作工求精雕細刻,盡微盡致;風格求大氣沉雄、富華典雅”;將“益泰永”老字號的操作工序歸納為程序化的七個步驟:①繪圖、②選材、③烘干、④粗雕、⑤細雕、⑥打磨、⑦刨光上蠟。
圖3:益泰永代表性產品(一)
2.巧、簡、精、雅
“益泰永”第五代傳承人曹興勃全面繼承和嫻熟掌握了“益泰永”老字號的木雕技藝,在過去“兩用(用料、用工)”、“三求(造型、作工、風格)”、“七步驟”的基礎上全面總結和形成了“益泰永”木雕工藝“巧、簡、精、雅”四大特點。
巧:設計精巧善取舍,木本有靈藝術美。該雕則雕、該留則留,大而不簡、小而不繁,巧妙處理作品雕刻時行刀與材質木紋、雕法與各種素材之間的關系,既不失去原材料的天然之美,又能鬼斧神工的創作意境,形象體現了“木本有靈”的藝術之美。簡:造型簡潔明快,結構嚴謹美觀。即具有古樸大氣的傳統古典之意,又具有“厚敦敦、圓潤潤”的民間審美之韻。一改南方木雕的細膩繁復之感,將北方地域和晉作木雕古拙蒼樸的特征表現的淋漓盡致。精:遵循百年店訓,嚴守七個步驟。“木雕活兒要做好,全看起收一把刀”,“活兒大,活兒小,該做的遍數絕不能少”,牢記“兩用”,對照“三求”嚴格做工的“七個步驟”,精益求精,一絲不茍,無所不至,盡美盡善。雅:賦予人文內涵、彰顯文化自信。作有溫度、有感情的作品。一物一件蘊藏人文,一字一畫皆有來歷,由物及人,物我共語,彰顯出我國傳統文化特有的精神自信,誘導客戶在使用產品時能夠產生向往和敬意。
圖4:益泰永代表性產品(二)
二、技藝創新
1.傳承創新
在傳承方面,與稷山縣職業中學共建“美術專業實踐教學基地”,讓非遺文化走進校園;在太原建立“曹一刀木雕工作室”,作為窗口擴大社會對山西木雕的認識和了解,增強展示宣傳公司產品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;招收農民工轉型發展,培養公司技術骨干;堅持參加國內舉辦的專業性競賽和展覽;堅持參加國內一些地區的古典建筑工程項目;堅持服務于國內一些旅游勝地、佛教圣地、寺廟道觀的匾聯加工;堅持為尋常百姓承作門頭雕花等民間需求產品。
2.研發創新
益泰永近年來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,聚社會賢達人士和專業設計人員,不斷研發創新、設計生產新產品,讓這些非遺新產品走向大江南北,進入尋常百姓家。如:“一種永不開裂的木制牌匾對聯制作裝置及制作方法技術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;“利用電動手鋸工具的氣流驅木屑技術”已在公司全面推廣實施,并且正在申請專利;富有地域歷史和產業特色的《早知》木雕盤件,已批量生產不同型號,作為禮品饋贈走向全國各地;以河東為關公故里為素材的“五虎將”獲運城市首屆文創產品大賽銅獎;以故鄉汾河濕地公園荷花塘為素材創作的《荷塘月色》獲古中國工匠杯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;受邀為北京大學設計創作生產的大型屏雕《鵬程萬里》和《經濟學院》均被該校永久收藏。
同時益泰永立足于傳統木雕工藝制作技術,著眼于木工具的改進研發設計,如:曲線鋸加置吹末管。
曲線鋸加置吹末管制作原理
本雕行業專用的各種型號曲線鋸,深受木工歡迎。但在操作過程中,鋸中不斷產生出的鋸末,既會迷眼入鼻不健康,而且掩線行鋸不準確,工人只能靠口吹氣來吹走鋸末,給操作帶來不便。為解決這一技術難題,公司經過多年來的多次試驗和不斷改進,研發出了“曲線鋸加置吹末管”這項新技術。
具體設計原理是:在曲線機排風口處,加設R=1.5cm的軟塑料鼓心底座與排風口進行粘合完全遮蓋,在底座上鉆孔,用8mm的軟塑料管,一端與底座鉆孔粘合,另一端固定在鋸齒與平面鐵板鋸口的后邊相應位置,軟塑管的長度依需而定。利用操作時收集曲線鋸排出的風力,再通過軟塑管出口吹走鋸末,彌補了原產品的技術缺陷。
吹末管的發明創造與實踐運用,既利看墨線、促形準又防迷眼睛、不入鼻,既投資小又省力節時,既預防了職業病的生發又提高了工效,在公司推廣以來,深受木工師傅的普遍歡迎和好評。
3.發展創新
在發展方面,面對新時代、新變化,新材料、新工藝,新產品、新市場,益泰永在傳承發展方面,著力解決三個問題:
(1)人才的擴充。一方面是走出去請進來,組成站位高、視野寬、藝術精的專業設計團隊,不斷研發新產品。另一方面吸收職業中學畢業生、農村能工巧匠和農民工返鄉轉型發展,加大充實產業工人隊伍建設。
(2)設備的引進。將手工雕與機器雕兩種工藝相結合。
(3)處理好幾個結合。一是將單件作品與批量生產相結合;二是將工藝品與日用品生產相結合;三是將工作室作業與車間作業相結合;四是將生產現場與展覽室建設相結合;五是將公司生產與參與社會工程項目相結合;六是將公司生產與市場營銷相結合。通過處理好六個結合來促進公司行穩致遠,不斷發展。